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渡江之問

瀟 澗

2025年05月05日08:36    

大戰前夜,江風輕拂,萬籟俱寂。

1949年4月20日18時,人民解放軍兵鋒直指江南,發起渡江戰役。

翹首眺望對岸的千軍萬馬中,第30軍文工團團長胡士平給家中的弟弟寫下了一封戰地家書:“現在我想問你,咱家門前的大路上是否也有解放軍過?你和媽媽在門前看隊伍嗎?當時你們有沒有想在那樣長行列裡找出你的哥哥、媽媽的兒子呢?”

這是一名軍人用接連設問的形式,向親人表達心中對勝利的盼望和喜悅。

與此同時,西起九江,東至江陰,長達上千裡的長江戰線上,數以萬計的風帆,從茫茫蘆葦蕩縱橫交錯的江汊裡悄然升起。蘇北、皖北2萬多船工駕船滿載解放軍官兵,待命出征。

后來,退敗台灣的國民黨軍滿腹疑雲,他們從1949年3月就開始封江,將江邊渡船砸毀、拆毀、燒毀,洗劫一空,滾滾長江上一艘小船都看不見。於是,他們“國防部”的“作戰檢討”上,就出現了這樣的“反思”——解放軍渡江的船是從哪裡來的?怎麼會有這麼多帆船?此前都藏在什麼地方?

這3個問號,與前面胡團長家書中的3個問號相映成趣,力量的源泉、民心的向背,勝利的篤定、失敗的沮喪,都躍然紙上。

滾滾長江東逝水,人間正道是滄桑。人民解放軍之所以摧枯拉朽,是因為淮海戰役人民群眾支前的“小推車”,一直推到了長江邊上,變成了解放大軍渡江的舟楫檣櫓。

2020年8月,巢湖之濱。習主席在參觀渡江戰役紀念館時深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車推出來的,渡江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

信哉斯言,誠哉斯言!當年,僅安徽無為、宿鬆、懷寧3個縣就分別有2000多名船工參戰,有的父子、兄弟齊上船,運送大軍過江。渡船出發前,不少船工穿上“老衣”——老衣,是按當地風俗為去世的人穿上的衣服,船工們是抱著誓死的決心,運送解放軍“打過長江去”!

國民黨軍在那3個沮喪的問號中,隻看到了“船”,卻沒有看到“人”。

就在這個晚上,14歲的馬毛姐穿著一件打滿補丁的小棉襖,跳上木船。她掌舵,哥哥劃槳,從無為的長江邊出發送解放軍渡江。敵人的子彈雨點般襲來,打爛了船帆,從馬毛姐右臂穿過。她忍著傷痛,拼盡全力穩住船舵,整晚橫渡長江6趟,把3批解放軍送上南岸。

如今,安徽博物院展陳著一件褪色的小棉襖,正是馬毛姐渡江時身穿的那件。有的參觀者凝視它許久,問講解員:一個14歲的小姑娘,為何能如此勇敢?胳膊負傷怎麼還會有那麼大的勁?馬毛姐為什麼那樣信任解放軍?

這又是3個問號。其實,在今天的許多人看來,問題又遠遠不止於此——在沒有實行土改的江南地區,人民群眾為什麼很快擁護解放軍?南京,國民黨盤踞多年的“老巢”,為什麼市民那樣期盼解放軍趕快渡江?解放大軍為什麼渡江之后進展神速,風卷殘雲?

“隻有共產黨、解放軍關心窮人!”“把解放軍送過江,江對岸的窮人才能過上好日子!”直到今天,90歲的馬毛姐回答依然質朴如初。

她為什麼那麼勇敢?是因為她知道,那時渡江部隊規定,船上戰士要用身體圍成圈,將船工護住。她更知道一個當年在長江北岸廣為流傳的佳話——解放軍的馬倌,在飼養戰馬時會將樹包扎起來,以免馬啃壞老百姓的樹木……

渡江戰役老戰士李劍鋒時常回憶起解放南京時,自己走進“總統府”的情景:“當時我坐在蔣介石的辦公椅上,說了一句感想——不管你官多大、位多高、權多重、兵多廣,只要沒有老百姓,一切都要完蛋!”

“我們野戰軍進城,不能撒野!”渡江戰役紀念館裡,還保存有這樣一件文物:標題上的“命令”二字粗黑醒目,正文中的“入城三大公約”“入城十項守則”更是一目了然。守則的最后還備注道:全軍所有人員每人一份。

入城公約及守則在上報黨中央后,毛澤東主席批復了8個字:“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於是,才有了震古爍今的一幕——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當天,早起的老百姓推開家門時,眼前看到的是狹窄的街道兩旁,睡滿了前一夜入城的解放軍戰士。他們一個挨著一個,有的坐著,有的半躺著,有的身下隻墊了一層薄薄的麻袋片……目睹這一幕,很多“老上海”感慨:“蔣介石,再也回不來了!”

這些話放到今天,依然引人深思。當年江南人民是用眼睛看到、親身感到的景象,來比較兩個政黨、兩個隊伍,用當時南京老百姓的話說:解放軍進城,天亮了!

渡江之問,頭銜尾接,連綿不絕。從南湖上的一葉輕舟到百萬雄師過大江,我們的先輩創造了舉世傳奇。新時代新征程,我們面前仍有數不清的大江大河。讓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高揚起今天的渡江之帆!

來源:解放軍報

(責編:彭曉玲、溫璐)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