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鐵道游擊隊的最后一戰

2025年09月06日09:16    來源:光明日報222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終於迎來了期盼已久的勝利!可敵酋岡村寧次竟下令:隻向國民黨軍隊投降,對其他武裝應堅決拒絕,必要時“毫不躊躇地行使自衛的武力”。

11月29日,我八路軍第一一五師魯南鐵道大隊(鐵道游擊隊)獲悉:日寇鐵甲列車大隊、鐵道警備大隊在臨城火車站秘密集結,准備乘坐鐵甲列車向沙溝火車站方向逃竄,要去徐州。

“想跑?沒那麼容易!”大隊長劉金山一拳砸在桌面上。經過大伙兒仔細研究,制定了一個反制計劃:將計就計,在沙溝站來個“關門打狗”。

沙溝站,位於臨城南8公裡,是津浦鐵路線上的重要節點,也是鬼子此行的必經之地。劉金山對那裡情況了如指掌。這些年,鐵道游擊隊在這條鐵路上,“扒飛車,搞機槍,撞火車,炸橋梁,就像鋼刀插入敵胸膛,打得鬼子魂飛膽喪”。一一五師政委羅榮桓稱之為一支抗日勁旅。

當夜,鐵道游擊隊在津浦鐵路臨城至徐州段設好埋伏。不多時,一輛滿載著兵員軍械的鐵甲列車,向南一路狂奔而來。車輪碾過冰冷的鐵軌,在空蕩蕩的荒野間“哐當哐當”作響。

“隊長,聽!小鬼子的列車開過來了。”鐵路旁的土堆后,一個聲音壓得很低。

“通知下去,按計劃,准備行動!”

不多時,列車便駛過姬庄。一路暢通無阻,沙溝站越來越近。日軍鐵甲列車大隊大隊長太田和車上的小鬼子絲毫沒有意識到危險正在臨近。

“吱——”刺耳的剎車聲劃破夜幕。列車猛地一頓,重重停了下來。車廂內的小鬼子如同被拋擲的沙袋一般,跟著慣性往前沖,瞬間亂成一鍋粥。

前方鐵路已被破壞。

見南逃無望,短暫混亂后,太田命令列車掉轉方向,朝著來時的臨城方向開動了。

“隊長,鬼子撤回來了!”土堆后的聲音透著興奮。

“好!給他們送份‘大禮’。”

話音剛落,導火索“呲呲”冒出火星。眨眼間,隻聽“轟隆”一聲巨響,預先埋設的炸藥被引爆,鬼子的退路也被截斷。

鐵甲列車徹底癱瘓在沙溝站以北的一截鐵道上。

太田惴惴不安地扑到車窗前。但見側方土坡上,赫然出現一排熟悉的身影。他們頭戴深色氈帽,身著粗布棉衣,持槍而立——那是老對手!是鐵道游擊隊!

“快快地……快快地……”伴著一陣急促的命令,日軍倉皇打開車門,瘋狂涌向鐵路西側的空地,手忙腳亂地扯起鐵絲網,構筑簡易工事﹔而東側,他們則架起火炮、重機槍,以列車車身為掩護,擺出武力對抗的架勢。

戰斗一觸即發!劉金山當機立斷:長、短槍中隊分成三組,分別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布控,嚴陣以待。同時,火速派人前往魯南軍區司令部請示是否就地消滅這伙小鬼子。

很快,軍區首長回復:“不要打,日本已經投降,他們跑不了。可以通過談判,讓他們把武器交出來。”

接到指示后,劉金山即刻叫來通訊員張書太,讓他將限期繳械投降的“最后通牒”送到日軍列車上。

太田自知走投無路,同意了談判要求。

劉金山率隊員做好戰斗准備,政委鄭惕前去與日軍談判。

太田耍起了花招:“對‘最后通牒’我們無法接受,不能把武器交給貴軍。因為貴軍不能代表中國。”

“在臨棗一帶和你們作戰,並最終戰勝你們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游擊隊,我們最有理由接受你們的投降。”

談判從早上持續到晌午。我方代表寸步不讓、不斷施壓,傲慢的太田終於鬆了口,但提出條件:如果繳械,必須要見到“更大的太君(更高長官)”。

下午兩點,魯南軍區司令員張光中趕到現場。張司令直奔主題:“我軍目的很明確,你方必須把全部武器,無條件地交與你們打了7年仗的鐵道大隊。因為我們勝利了,你們失敗了。”稍做停頓,他目光如炬直視太田,“如果仍執迷不悟,我軍將用武力解決。”

見我方態度如此堅決,太田再沒了先前的硬氣。“我們願意向貴軍繳械。隻……只是具體事項,還需回去再做研究,懇請寬限一晚。”

翌日的談判,日軍代表沒有再推三阻四。然而,眼看協議就要敲定,太田又提出一個“小小的請求”:希望准予士兵留下刺刀,軍官留下指揮刀,“權作防身之用”。

這個請求看似平常,實則暗藏心機。指揮刀絕非簡單的武器,其在日本軍隊體制中,不僅是軍事指揮權的象征,更承載著所謂的“武士道精神”,關乎“皇軍”尊嚴。交出指揮刀,就意味著徹底承認戰敗。日軍顯然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

“刀,必須留下!”鄭惕斬釘截鐵,“你們的安全由我方負責。”

太田聞言,苦笑著連連點頭。最終,雙方商定12月1日下午正式繳械。

聽說鬼子要投降,12月1日午后,沙溝站以西、微山湖以東的一片窪地周圍,早早站滿了四面八方趕來的群眾。人們翹首以盼,等待見証侵略者低頭的一刻。

“受降——開始!”下午3時許,洪亮的號令響徹窪地。

日軍以小隊為單位,在太田和鐵道警備大隊大隊長小林帶領下前來繳械。一個小隊上前,先向鐵道大隊敬禮,接著后退三步,把槍整齊地擺放在地上,再列隊退回。如此來來回回,直至后半夜,堆積如山的武器方告繳清。

待到打掃完受降現場,天已放亮。隊員們再也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抄起剛繳獲的槍支就朝微山湖方向打去,以此慶祝多年浴血奮戰得來的勝利。據隊員后來回憶,那一刻的湖畔,歡呼聲震天響,比過年還要熱鬧。

不久后,《大眾日報》《解放日報》在頭版顯要位置,分別以《魯南千余日軍向我繳械》《臨城敵千余人投降我軍》為題刊登了受降消息。

1954年,作家劉知俠根據鐵道大隊的抗戰事跡,創作了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1956年,同名電影正式上映。作品中,“沙溝受降”都是壓軸大戲。

…………

八十年后的初秋,“走進昔日的抗日戰場”採訪組走進了鐵道游擊隊戰斗過的地方。

“你們看!那裡就是受降地。當年,隊員們站在高處接受日軍繳械,別提有多威武了。”山東棗庄薛城區沙溝鎮政協辦公室主任楊家昶指著一片即將豐收的玉米地激動地說。

他轉身指向一旁的鐵軌:“再看這條鐵路,經過電氣化改造,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

正交談間,一列銀紅相間的動車飛馳而過。

那,正是我們的“復興號”!(光明日報記者 蔡闖 姚昆 宋喜群)

(責編:任佳暉、黃子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